查看原文
其他

就让努力变成一种“路径依赖”吧!

白诗诗 白诗诗 2022-12-22

#每一篇文章,认真读才会更有收获#



01




一位日本作家写了一本《如何高效写作》,书本身的内容是没什么好读的,不过这本书作者的经历倒是有一点意思。


他说自己原本也不会写作,不过有一个习惯,就是写博客。


当时他还在一家软件公司上班,尽管工作很忙,但还是坚持一两天更新一次博客,把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到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。


诸如“设计程序是怎么一回事”“软件测试又是怎么一回事”“如何管理人的情绪”等内容。


正是通过这种方式,他把所学化为文章、把所想化为输出,三年写了三百多篇,尽管博客的读者不多,但最后还是收到了出版社向他发出,将博客内容整理成书的邀请。


从此他迈上了职业写作之路。


他的这种方式我太熟悉了,原先很多人在知乎这样的平台,也只是凭着兴趣写的,但是他们其中就有挺多的人,以此为契机,走上了写作之路。


那些能够将自己行业的知识系统地整理输出的人,都挺讨好的,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,我都有遇到过这样的人。


网上,一位程序员朋友,一开始只是在网上写一些程序学习方面的分享,没想到写着写着就有了人气,结果毕业就接到了大厂邀请。


现实中,一位做保险的大神,尽管还很年轻,但却已经可以将一些销售方法形成一套自洽的方法论系统,凭借着这套方法论内容,可以通过演讲和培训就实现复制传播,获得远高于来自保险本身的收入。


当然,我所举例的这些都是成功案例,我也并不是说,你只要这么做了,就能获得他们一般的结果,我只是在跟你说,存在这种可能。


当然,我所说的这件事,一定是值得你去尝试,并且是有利无害的,那就是: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。



没发现吗,上面那几个人,他们都是在做这件事。


无论你做什么或者做什么行业,其实都一定有可以沉淀的方法论,这种方法论是极为有价值的。


不要觉得这种事情只有行业资深大佬才有资格做,他们的确牛逼,经验老道,他们能够把方法论上升到思想高度、理论高度,很有价值。


不过哪怕是初学者,其总结也是有价值的,你无法上升到思想和理论的高度,但你可以总结出12345的注意细则。


因为你在底层,就会有很多亲身验证过的各种大小的方式方法和技巧。


换句话说,内容上,你的“优势”就是具体,就是接地气。


然而,一个显然的事实是,越是处于低阶地位、底层的人,自主进行经验提炼并加以总结的觉悟性越低…….


反过来讲,那么多人都不去做,而你去做了,那你所做的事情,其相对价值就成几何倍速增长了。


最后不得不提的是,总结方法论这种事情,先不说能不能对别人有好处,首先对自己有好处,那是一定的,因为你需要总结、需要思考,你会想方设法地去优化自己的工作方式…..


这样的人,你说他能不成长得更快吗?



02




“不轻易否定自己的努力”


想要做到长期、持续、稳定的努力,能够做到不轻易否定自己的努力,这是第一件要事。


事实上,对自己的努力,我们经常是情绪化的,经常会因为一时不理想的结果,就心灰意冷,进而会否定之前努力本身的价值。


但不轻易否定,并不表示说,不可以否定,只是强调对于努力的价值判断,应该更多的是藉由理性,而不是情绪判断。


理性的方式,我们会辩证地看待问题,更习惯于使用“程度”、“占比”这种思维方式。


情绪判断的方式只有一种,就是传说中的“要么全、要么无”的二元思维,当情绪来临的时候,一件事要么就是“0”,要么就是“1”的状态。


要么“0”要么“1”,是极端式的判断,所以当情绪认可的时候,人前进的动力也会十足,而情绪否认的时候,那个犟劲十头牛也拉不回。


所以,一旦把努力的价值交给情绪来判断,就很容易在情绪遭到挫折的时候,把努力的价值判断为“0”,这种极端的情绪判断结果,会让努力难以为继。


我们再来说说理性视角判断努力价值的方式,要遵循的原则反而是“不看重结果,而是看重过程”。



一个选择,如果选择A,获胜的概率是80%,选择B,获胜的概率是20%。


这时候问,你选择哪个?


是白痴都会说要选择A。


但如果结果是,选A失败了,你怎么解释?难道选择错了吗?


所谓获胜概率80%,就说明还存在20%失败的可能。


这是十分显然的事情,那就是选择A的确是正确做法


——但讽刺的是,在现实生活中,但凡遇到失败的反馈,我们就会轻易认为是选择错误了,从而以此来否定努力的价值。


所以,理性判断努力价值的方式,恰恰不是看结果如何,而是要审视自己在选择的过程中,是否选到了那个占领更大胜率的选项。


就从概率而言,即便是正确的努力,其结果也仍然是会有失败的可能,但断然不能因为结果达不到理性,就否认努力的价值。


如果我们努力的方式,就是那个占据了更大胜率的方式,则同样,有太多的失败,是断然不值得我们去流泪,甚至因此而苛责自己的。


真正应该要做的是,坚持下去,然后创造更多尝试的可能性。


宏观上看,这现实世界里,还真没多少事情是可以保证只要你努力了就可以确保有100%达成的,我们所能做的是,争取下一次的成功率比上一次高一点


——能够提高成功概率,这便是努力本身的价值。



03




“努力是一种路径依赖”


很明显,那些习惯通过个人的努力成功解决问题的人,日后再遇到难题,他们依然会愿意让自己付出努力。


从这点上来看,努力不仅仅是一种意愿,更是一种通过后天积累而来的能力......


可怕的是,意愿和能力通常能构成良性循环,当一个人需要某种能力的时候,他就会进一步利用它,那么这个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。


所以,很多人在学习上的那种甘愿付出、甘愿努力的状态,是人在长期学习过程中自我强化的结果。


所以,问如何努力,这是次要的,从长远来看,是要问,一个人如何才能够进入一种自我强化的循环中,因为只有在这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中,你才会把努力当成是一种越来越依赖的强有力工具。


当你问自己如何去努力的时候,其实这是一种说服,你需要某种角度或者某个理由,来说服自己去努力。


努力就是一个艰苦的付出,是一个很大的自我牺牲。


然而,那些自然而然就进入努力状态的人,从他们的角度看,努力其实是他们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——实质上,努力,是他们的需要。



如何让自己渐渐走入这样的自我强化循环之中?


那些自小对努力形成依赖的人,自不必说,而落伍的人呢,怎么办?


其实这个问题有深入说过,那就是给自己“制造个人故事”,制造什么样的故事?


就是能令自己印象深刻的、沉淀到长期记忆中的,关于“自己通过努力解决难题”的故事,我相信那篇文章是极有价值的,《送给自己一个故事》



04




对待你所要努力的事情,建议100percent的投入度,不要虎头蛇尾。


原本对着自己所看重的事情,投入是最基本的要求,然则我们人做事的时候,一定会是在开头的时风风火火,甚至用力过度.......


像是在给自己表演。


中途,当自己这位观众慵懒,台上的演员便也同时放松了,还能那么卖力吗?


不行了,开启懈怠模式。



这世上的种种事情就总是这样的,据说网上那些专门拍来用于网络销售的部分电影,导演专门认真拍开头10分钟,后面就不管了,为什么要这样?


因为开头得认真拍,给观众一种好片、让他们欲罢不能的感觉,这样他们才会掏钱充会员,甚至花券购买啊。


我还知道,现在很多线下的培训,基本上他们出去宣讲培训的那些内容,才是课程中最值钱的.....


大学的时候听了一天某类高端培训的宣讲课,那天真的觉得收获满满,就觉得即便借钱去上这样的课也是值得的.....


结果可想而知,他们的宣传课才是最精彩的内容,往后大失所望。


商业上,随处可见的就是这种“只负责吸引,不负责后续”的模式,这是商家坑你,你还有地去说;但如果你也用这种模式对待自己,你找谁说去?


纯就是自己坑自己。


所以我觉得,在努力这件事上,对待自己,态度就应该是从一而终的认真与投入,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对自己负责。


经济学上有个词汇叫做沉没成本,其中又有个关于人性的说法,说人这种生物,容易陷于沉没成本。


最典型的例子就是,买了一张电影票,中途发现电影不好看,你离不离开?


大多数人会觉得票买都买了,不看完就感觉亏,于是会忍着把烂片看完。


书上就批评说,这就是人的不理性,因为理性的人能够看清沉没成本,在发现电影不好看的时候,就应该马上离开,这叫做及时止损。


不过这种人性中的不理性,只要利用得当,其实也是可以发挥出好的一面的作用的,比如就用在努力这件事上。


相对于那些不认真对待的,那些真正投入的人,中途放弃的成本就相应提高了


——从人性的视角看,越是投入的越难以放弃。


如果你所努力的那件事,确定对你来说是重要的,那么你的努力就应该是不折不扣的投入。


这很像爱情,投入更多的那一方就更难以舍得离开。


那么所谓的努力,可能就是我们要谈的一场恋爱,让自己投入的越多越好。



05




要让自己打通循环


我想读罗兰·米勒的《亲密关系》,却阴差阳错的读了克里斯多福·孟的同名书籍,还有副标题,书的全称《亲密关系:通往灵魂的桥梁》。


这本书评分没有罗兰·米勒那本高,但读来令我深受启发。



很多年前读的,具体内容记不清,只记得深受启发的那个点,大概说的是:亲密关系一共有四个阶段。


一个人想要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成长,学到东西,就不要草率结束亲密关系,最好能让自己顺利走完这四个阶段。


现实中的很多恋爱是这样的,因为被某人的亮点所吸引所打动,所以决定在一起。


随着时间消逝,亮点黯然失色,对另一半产生失望,甚至甜蜜期过后,产生矛盾,人们遂在此时选择分手,然后寻找下一位,以期能够不重蹈覆辙,以期能够找到一段更令自己满意的关系。


找来书复习了一下,以上所说的分手时刻便处在作者所说四阶段“月晕现象(吸引)——幻灭——内省——启示”中的幻灭阶段,也就是第二阶段。


作者的意思是,如果人们总是在幻灭阶段就草率终结关系,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来到内省阶段,也将无法抵达启示阶段,而正是后面这两个阶段,才能够帮助我们成长。


而人只有真正的走完四个阶段,才能够学到有关亲密关系的完整内容,这样你才能够获得更好的亲密关系。


可以说,这本书影响了我的恋爱观。


同样,这本书也影响了我的努力观。


所谓的努力观,那就是当你努力做一件事的时候,在努力的过程中,你遇到的问题,无论是现实问题还是心理困境,它也是可以划分为阶段性的。


那么怎么面对不同阶段中所呈现的问题,这将是我们在这些阶段中需要面对的。


真正重要的是不要在早起阶段放弃,如果因为一时激情认为自己需要努力,但是激情退却,同时发现努力起来似乎也挺枯燥,或者困难,所以打算放弃、打算退却.......


这就跟前面所说的恋爱中,因为亮点吸引而建立关系,因为亮光退却或者矛盾产生就选择分手的现象,并无二致呀.....


都是走不到更高阶段的表现。


隔天又突然醒悟,突然又要重新启动大计,两次三番,来来去去,就总不能成.......


这仿佛就是一男的或者一女的,老是换对象,而每次只要稍不满意就分手,是一样一样的......


时间一长,就容易让人们怀疑他们的性趣,是不是就是换来换去。



#每一篇文章,留言才能证明你有认真读过#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